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展览信息 > 正文

多重性——来自中国的艺术

发布时间:2016-08-24


展览名称:多重性——来自中国的艺术

展览时间:2016-08-16 ~ 2016-09-16

展览地点:瑞典Skurup市艺术博物馆

学术支持:李小山

策 展 人:蓝兰、贾杰功

主办单位:瑞典中国文化交流中心、中国时杰美术馆

开幕时间:2016年8月16日上午10点

参展人员:马硕山、王华祥、王彤、邓箭今、孙良、朱建忠、江衡、张正民、李忻峰、吴湘云、蔡广斌

展览介绍

俗话说人以群分、物以类聚,无疑是对的。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做展览,心里往往有一杆标尺,既包括艺术品质的高低优劣,又有风格类型的搭调,如果各方面合适,结果便是皆大喜欢,展览质量也得以保证。


前不久,正民与我谈起有关欧洲之行的构想,也谈起展览的安排。自然,这类活动在眼下已成常态。一些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,已非难事,这是我们时代的便利——然而,鱼目混珠的情况不免多了起来。事物正是如此,一正一反,合不合理就看人们怎么去做了。


很多时候,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不太容易交流。譬如,国画家有自己比较固执的价值观,开放度明显不够。我的朋友中,弄国画的人往往很少关心其它艺术门类,甚至连国画以外的展览都不愿多看一眼。作为舶来品的油画则不同,其性质天然地需要开放度,需要容纳和交流,否则就不能在发源地西方之外的地方生根开花。虽说是舶来品,国内的油画近几十年来进展快速,就像大家熟知的国球——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发明乒乓球,现在却与红得发紫的国学一样,被称之为国球了。交流和容纳,开放和吸收都是必要的。所以才有各种不同种类的艺术一起展示,才有画国画人和画油画的人在一起做活动。


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模糊的。模糊有一个好处,能够把不同的趣味和观念调和起来,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语,叫做“混搭”。混搭是杂色的,包含了丰富性和冲突。我相信,艺术家之间终究是可以沟通的,即便趣味和追求大相径庭,但趣味和追求并非铁板一块,其中存在着容纳不同价值和观念的空间。实际上,本次活动和其它同类活动一样,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——即,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——某种程度上,可能性相对于现实性,对艺术家的作用更加重要。因为,现实如山,很容易隔断人们的视线。大家知道一句话:站得高,看得远。而事实是什么呢?大多数人是站得低,看得近。因而,没有可能性,就意味着永远站在低处,如此的话,还有什么指望呢?

展览列表